首页
学习
开门
圈子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清代篇(一)
 2020-03-10     3568
老丁说玉

清代 花蝶纹玉璧

直径6、孔径0.7、厚0.6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边缘有褐斑点。一面雕刻展翅双蝶和花草纹;另一面雕刻蝙蝠和卷草纹。中间有一圆孔。边缘内和中孔外各有一匝凸弦纹。
 


清乾隆 龙凤纹玉璧

直径33厘米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器表经人工处理沁成黄褐色。透雕。一面雕琢云龙纹,另一面雕琢云凤纹。工艺精美,古色古香,系乾隆仿古之作。
 


清乾隆 玉圭

长92.3、上宽29.5

下宽21.7、厚5.9厘米

现藏于山东泰安岱庙
 

玉质青色,有青黑色条纹。玉圭分上下两段,上部浮雕日月星辰与山海图案,下部阴刻楷书“乾隆年制”款。玉圭取青色,是承《周礼》“以青圭礼东方”之意,故其名曰“青圭”。又因玉圭上下两段玉质成分稍有不同,用手抚摸会产生温差,世间俗称“温良玉”。此圭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皇太后赐予岱庙,为泰山“镇山三宝”之一。
 


清代 玉圭璧

长20、璧直径7.8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斑块。造型为仿制《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圭璧,为玉圭、玉璧的复合体。《后汉书·明帝纪》有“亲执圭璧、恭祀天地”的记载。璧呈圆形,中间有小孔,较厚实,两面均饰扎手的乳钉纹,内外缘饰有弦纹。玉圭身窄长,上尖下方,中间起脊,脊线垂直。正面由上至下饰北斗七星纹、双龙戏火焰珠纹、江崖海水纹。背面亦雕江崖海水和穿行在云中的龙。此为仿古圭璧,有祭祀日月星辰山川之意。制作较粗糙。具有清代晚期玉雕特点。

清代 龙凤纹玉璜

长12.77、宽3.05、厚0.6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扁平体,半圆形。两端平齐,分别钻有圆孔,上缘以中间为中心,两侧刻齿脊。璜体以双阴线减地出阳线技法刻龙凤纹,中央处刻一竖立小龙纹,其中一侧刻大龙纹,二者均臣字眼,上卷尾,体刻勾云纹。另一侧刻凤纹,圆眼,体饰勾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清代 龙凤首形玉璜

长14.23、宽2.53、厚0.5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扁体,弓形,两端琢成龙、凤首状。龙张口卷唇,独角。凤昂首,尖喙,圆目,高冠。体阴刻勾云纹,上、下镂雕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此器为清代仿古玉。
 


清乾隆 乾隆御笔“三希文翰”玉册

每件长26.5、宽12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色。玉册作四页折扇,前后两页面阴刻填金龙纹,中间两页刻字填金。由文末的署款推测,此件玉册约为乾隆时期作品。玉册封面饰双龙纹,龙形作上升状,左右对称,护卫“三希文翰”题字,封底的龙纹正面迎人,鬃发,龙角竖飞,神采奕奕。龙身翻转姿态活泼,流畅的线刻展现惊人的爆发力,令人动容。龙毛末端,侧装饰火焰,这是乾隆时期常见的特色。玉册,或名玉策,是仿古代竹简形式,以玉石制成。玉册主要是皇帝举行封禅仪式记录祈祷辞和祀文。
 


清乾隆至嘉庆 描金玉册

长18、宽10、厚0.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墨色。长方形,共8块。正反两面从左至右行书刻续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序。全书记叙了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时间经过等。文字流畅,篆刻精细,所有文字均描金粉。从形制工艺和所垫黄绫分析,可能是从清宫中流出文物。《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清代皇家编撰的中国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自乾隆八年(1743年)始至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完成,共耗时24年。
 


清乾隆 御制诗玉板

长25.4、宽13.3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青色,色泽莹润。玉板开料平整,琢磨精细,抛光极好。板面阴刻楷书和珅书御制诗:“《御制嘉平月朔开笔制作》嘉平吉朔欣开笔,皇考家风钦创垂(每岁嘉平月朔开笔书福以赐王公及内外大臣,盖敬遵皇考时成例也);敛福因之皆阐福(寺名,是日依例于是拈香,亦协迓喜,敛福之义云),于时慎亦锡惟时。三层楼阁仍躬陟(寺后佛楼凡三层,今日仍依旧登陟,尚不觉劳,仰蒙昊贶,年逾八表,实不敢不自强耳),八表康强赖昊禧;似此四年归政近,其能否曷敢言期。臣和珅敬书”。字体琢刻细致规整,行文疏朗,书风甜润。颐和园旧藏。
 


清乾隆时期 描金云龙纹玉磬

通高40厘米 鼓长51.8、鼓博34.2厘米

股长36.5、股博21厘米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曲尺形。正面两边及四周为描金双龙戏珠纹和云纹,中部有篆刻填金文:“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虡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镈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鬖。考乐维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泰,启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背面两侧及四周为描金双龙戏珠纹和云纹,磬正中篆刻填金文:“特磬第六中吕,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磬上方有一透孔,可系挂,孔做成火珠纹。此器原为清宫旧藏。
 


清乾隆时期 描金龙纹玉磬

高37.4、长84、厚3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器呈方折曲尺形,一边长,一边短,顶有圆孔,可系挂。一面饰描金云龙纹,并有文字“特磬第四夹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末时越九日癸卯琢成”。另一面亦饰描金云龙纹,并刻有御制诗一首。
 


清乾隆时期 描金云龙纹玉磬

长30、高11、厚2.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正反两面描金饰双龙戏珠纹,顶端拐角处挖有一孔,边饰火珠纹,两侧饰云纹。正反两面纹饰一致,双龙间饰纵向乾隆御制诗,诗文内容及字体大小不同。边沿饰一粗一细弦纹。
 


清代 虎形玉磬

长28.5、中宽7.7、厚1.2厘米

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黄色,满绺,半透明。扁平状。器形似虎,虎头、虎尾与虎身的矿物结构有所不同,颜色略有差异。此器物乃仿春秋战国时期玉璜之造型。工艺雕琢规整平直,两面纹饰相同。上端有一孔,为系绳悬挂之用。
 

清代 蝙蝠形玉磬

长24.5、宽13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白色,局部褐色沁。透雕蝙蝠形,头顶雕一圆形太极八卦纹,双翅对称镂雕蟠螭纹,身下镂雕另一方胜,下饰双鱼。
 

清代 龙纹玉磬

长19、宽9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带糖色。器呈长方形片状,上端透雕龙首相望的两龙,下端镂雕展翅飞翔的蝙蝠。磬上饰阳线几何纹、勾云纹和卷云纹,两面纹饰相同。
 


清代 福寿海屋纹玉磬

长16.7、宽7.5、厚0.7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暗绿色,带黑色星点。此器采用减地技法琢制而成。一面饰有海涛、桃枝、桃实、蝙蝠、山石,寓意“寿山福海”;另一面由海水、亭台、仙鹤、祥云构成“海屋填筹”画面,寓意长寿富贵。磬为古代的打击乐器,此器下部折角处镂雕海水鱼纹,与磬构成了“吉庆有余”的美好寓意。“磬”与“庆”同音,“鱼”与“余”同音,充分体现了清代玉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装饰风格。
 


清代双联翡翠磬

长16.7、宽16.5、厚0.3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玉质洁白温润。片状,分一大一小两部分,中间由二对鱼连接。上部镂空蝙蝠,下部为磬形,磬面饰有桃、鹤、灵芝,背面为松树、羊等。此器上下之合寓意为“吉庆有余”。
 


清代 二龙戏珠纹磬形玉佩

长12.7、宽2.6、厚0.6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大理岩质,色白有杂质,不透明。佩为磬状,绳纹凸棱边沿,其内一周凸弦纹,减地雕成二龙戏珠图案,宝珠上方为一方胜,鱼子纹地。佩上、下均有穿系。
 


清代 福寿纹磬形玉佩

长25.5、宽15.8、厚1.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灰褐色,细密坚实,有黄色沁。形似三角形蝴蝶状,扁平体,双面雕琢。正面磬体中部为圆形“寿”字,一只蝙蝠在上,四只在下,作飞翔状。凤鸟展翅相伴左右。顶端有一穿孔。周身为卷云纹,上下有四个卷云状穿孔。中部下端为三角形桃状缺口。构图丰富饱满,喻意“五福捧寿”。
 


清代 三联翡翠磬

长30、宽25.5、厚0.7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翡翠质,绿色均匀,内含闪白色晶体。体扁平,分一大一小两部分。以阴刻,镂雕,等雕琢而成。上边一小磬,椭圆形,中间为一圆形“寿”,两侧各镂雕龙形,口衔圆“寿”字,意为双龙戏珠吉祥图案。下为一大磬,长方形,中心为一小圆“寿”,周围镂雕“五蝠(福)捧寿”。此器图案寓“吉祥长寿”之意。
 


清代夔纹玉戚

长11.4、宽6.1、厚0.2厘米

现藏于北京颐和园

玉质青色,表面有浅褐色沁斑。片状,上窄下宽,窄中部有一穿孔,两面刻夔纹,两侧各有六条突起的牙。整体造型简练而凝重,仿商代玉戚风格。颐和园旧藏。
 


清代 玉柄镀金铁刀

全长24.5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纯净细腻。长条形,体稍厚,分刀和刀鞘两部分。刀为铁质,刀格镀金,刀面镀金漫蚀。刀柄为玉质,长条形,素面。刀鞘为玉,近格处浮雕一螭虎,螭虎项颈戴玉环,可供穿系佩戴。
 


清代 螭凤纹玉剑首

长4.8、上宽3.3、下宽2.6、厚1.5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剑首呈梯形,上下边棱有三个扉牙,扉牙中部有一道槽。前后两面分别浮雕螭龙纹与凤鸟纹,四周以阴线刻出梯形边框。螭龙头部呈椭圆形,圆眼弯眉,耳下垂。胸部圆挺,身体较直,尾卷曲。前肢双双前伸,后肢一前一后。另一面的凤鸟呈侧面站立姿,尖喙微勾,眼梢较长,氏冠后抿,翅张尾翘,身上以卷云纹和折曲纹表示羽毛。此剑首上螭龙鸟纹均为仿秦汉同类纹饰雕琢,但从轮廓线条来看,在转折处尖锐,弯转处圆弧饱满,为典型的清代玉雕表现技法。
 


清代 螭纹玉剑璏

长6.8、宽2.5、高1.3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有褐色沁。剑璏俯视为矩形,前后两端内卷,背有长方形銎用以穿插腰带。正面铲地浮雕两对一大一小的螭纹,大的在中间,小的在两端,两两追尾环绕。大小四只螭,均头大、身小,无四肢,身躯呈U形,周围有水波纹,似在水中回游嬉戏。两对螭纹造型十分相仿,略有区别。左边一对:大螭的头似侧面鸟首,椭圆眼,眼梢较长,尖喙;小螭头部略方,面、额、角呈三级台阶形,面部呈梯形,只有一对圆涡表示眼睛;额头平,与颈部等宽;两只U形角直竖。右边一对:大螭的头似侧面鸭首,圆眼,长嘴。小螭的形态与左边一只相仿,只是面部呈三角形。整个面画布局对称,动感十足,刀法硬朗明快,碾琢抛光精细,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清代 兽面纹玉剑珌

长5.1、宽4.2、厚2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珌呈梯形,剖面为橄榄形,双面均饰兽面。兽面略方,大眼,上眼眶近平,眼梢伸出脸廓,眉毛方折近矩形,蒜头鼻,额头两侧、眉心、脸颊各有一阴起乳突,呲牙咧嘴,面目狰狞。兽面轮廓周围铲地碾平,压地雕琢的鼻子边缘以阴线勾勒轮廓,眼眶、嘴唇以偏刀斜削,突出了凶狠的眼神和张咧的嘴,从而强化了兽面的恐怖感。梯形珌的上方双面斜削,其顶边和梯形的两个斜边磨平。珌下方的平面呈橄榄形,中间有一圆形卯眼,其两侧各有一斜向穿孔打入卯眼腰部,用以固定剑鞘头部的榫头。
 


清代 蕃莲纹玉刀柄

长13、宽4、厚2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灰色,有赭黄及褐色沁斑。此器厚重敦实,呈弯圆头扁平弧体。底部端面横琢细长凹糟,中有圆孔,下端部装饰一对向外卷曲的羊角。通体浮雕莲花和莨苕植物叶图案,具有浓郁的痕都斯坦玉雕风格,为回疆民族贡玉。器型别致,色彩瑰丽、雕琢精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清代 球形珊瑚帽顶

高8.5、直径2.8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红色珊瑚质。圆球形,中有一孔穿铜杆,可转动,杆上为扁平铜扣,圆球下为半圆形座,上面满布铜珠,底为圆盘。
 


清代 龙凤纹玉梳

长8.9、高3.4、厚0.5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洁净温润,抛光明亮。集圆雕、镂雕、阴刻等多种技法于器身,梳的一端雕向上昂起的龙头,另一端琢低垂的凤首。龙头的体积远大于凤首,从而使此梳有了明显的首尾之分,即龙首凤尾。器虽小,但料优工精,堪称佳作。
 


清代 翡翠龙凤纹梳

长15.6、宽3.3、厚0.6厘米

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翡翠质。长方形片状,梳背一端为龙,一端为凤。龙首长鼻、张口,圆眼,龙角突出;凤高冠、尖喙,作回首状。有45根梳齿,排列密集,此时玉梳的功能由装饰向实用转化。
 


清乾隆时期 螭纹玉别子

长6.6、宽2.4、厚0.4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别子成弧形片状,开有一长形穿孔及一个开叉口,便于别束画卷。在别子的正面以减地法隐起螭龙纹、如意纹、S纹等纹饰。别子的底面以隶书碾成“乾隆御赏沈士充桃源图”十字,并填金。
 


清代 花草纹玉扁方

长23、宽3.1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扁平形,中镂空雕刻蔓草花纹。扁方为清代满族妇女首饰,以金、玉、玳瑁等材料为之,使用时安插在旗髻之中,呈“一”字形,故旗髻又名“一字头”。
 


清代 龙凤纹玉扁方

长27.6、宽2.5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器扁长形,一端为圆弧状,另一端卷边。扁方上镂雕龙凤纹,寓“龙凤呈祥”之意。此件扁方玉质上佳,雕刻精美别致。
 


清代 寿字纹玉扁方

长11.6、宽1.5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器呈宽扁长条形,首端为弧形,向内卷折呈凸起轴头形,其下阴刻一团形“寿”字纹。扁方下端向中间收缩成三角形。做工较细,抛光讲究。扁方为清代妇女特有的一种头饰,有束发、固定发式的作用,同时起到装饰的作用。
 


清代 玉扁方

长31.5、宽2.83、厚0.3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宽扁体,长方形。底端微弧,顶端突起呈卷轴状,卷轴两端侧面依形琢刻梅花纹。
 


清代 凤鸟纹玉簪

长19.7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光润。长条形。簪首镂雕展翅凤鸟,簪尾呈圆弧锥形,制作规整,雕琢精致。
 


清代 花蝶纹玉簪

长20、宽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白色,莹润光洁。簪身顶端凹为耳挖形勺,簪身镂雕蝴蝶、兰花、梅花等。花瓣、叶片中心打磨下凹,有立体效果。
 


清代 莲花蝉纹玉簪(2件)

上:长11.4、最宽2厘米

下:长11、宽1.9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白色,纯净细腻。玉簪呈扁长条状,桥状拱起,自头至脚渐窄,桥状拱起;簪头透雕莲花与蝉,盛开的花中央莲蓬籽粒饱满,一侧有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叶交错间一只蝉静立其上。阴线表现叶脉、花蕊等细部特征。
 


清代 翡翠发压

长7.4、宽1厘米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绿白色翡翠质。器呈长条形,两端宽,略翘,中央收腰,光素无纹。使用时,中间压发,两端出露。发压是发簪的另一种形式,早期较为少见,明清后开始流行。

 


清代 玉花钿(1对)

长16、宽10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质地由铜、玉石、玛瑙、翡翠、珍珠等组成。玉花钿属花钗之属,以金、银、铜等制成花状,考究者贴以翠羽,或镶嵌珠宝,插于发髻,其俗始于六朝。以铜为簪头,用玉石、玛瑙、翡翠、珍珠等做成花朵、蝴蝶、秋虫、飞蛾等。行走时震动花朵,似蝶蛾飞舞,非常漂亮。
 


清代 二龙戏珠玉镯(2件)

左:件直径8.4×6.9厘米

右:件直径7.7×6.9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和田青白玉质。整体略呈椭圆形,玉质温润。采用线刻、镂雕和浅浮雕的技法,雕饰二龙戏珠纹。民间传说龙珠可以避水火等灾害,二龙戏珠寓意避邪免灾、祥和如意。
 


清代 龙形玉镯(1对)

直径7.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镯为一对,雕成首尾相连的盘蜷玉龙,龙嘴微张,两角向后,造型精巧,工艺细腻。
 

清代 猫鼠纹玉镯

直径5.5、厚0.7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有枣红、褐色玉皮。圆环形。环的外缘两端各雕猫首、鼠身。猫为圈眼、月形嘴。鼠爬俯环上,呈躲藏状。环外缘有多条长、短阴刻线。构图生动巧妙。
 


清代 翡翠手镯(1对)

直径7×6.5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翡翠质,玻璃种,水头较足。环外浅浮雕蝙蝠、玉兔和卷云纹。雕工精湛。

 

学习 开门 圈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