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开门
圈子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清代篇(二)
 2020-03-10     3118
老丁说玉


玉翎管 清代

长7.2、直径1.7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絮状纹理。圆柱状,中空,顶部有圆环,环上有黄褐色沁。
 


玉翎管 清代

长7、外径1.6、内径0.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呈圆管状,有半截孔,下端平,上端琢一榫,并有一小圆穿,可系佩。
 


喜字纹玉翎管 清代

长7.5、直径1.93厘米

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玉质白色。圆柱体。顶部有一桥形纽;体中央处减地雕刻楷体“喜”字,上端边缘刻“卐”字,配以飘带;下端刻一展翅蝙蝠,寓“喜庆万福”之意。
 


十八罗汉玉串珠 清代

珠径2.5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玉质白色。由18颗椭圆形和田白玉珠串成,每颗珠均浮雕一罗汉形象,神态各不相同。雕刻精致,生动入微,为清代蒙古王公礼佛之物。
 


玉扳指(2件) 清乾隆时期

左:直径3、高2.5厘米

右:外径2.8、内径2.7、高2.2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左:玉质黄色,色泽柔美。圆柱状,上下边缘以阴线刻连续回纹为边饰,边饰之间透雕连续“米”字纹为地,其上剔地阳起四个圆形花纹开光,内以阳线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右:玉质白色,莹润无瑕。圆柱状,减地阳起琢回纹为地,内有四个八角形开光,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
 


花卉云纹玉扳指(3件)清乾隆时期

每件直径约3.1、高约2.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碧玉质,色泽鲜亮,内有黑点。圆柱形,以阴刻小回纹为底,浮雕四个圆形,圆内减地浮雕,分别篆书“乾隆年制”四字,并分别以两花朵形圈及小勾云纹圈环绕。整器雕琢精细、华丽,代表了乾隆时期较高的工艺水平。此器与另外两个白玉、碧玉扳指同放于一个紫檀木盒内。
 


御制诗文玉扳指 清乾隆时期

直径3、高2.5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碧玉质,麦绿色,色调不匀,夹少许细墨点。圆柱状,两端阴刻连续回纹作边饰,回纹之间以细阴刻线刻乾隆皇帝题诗:“结绿徒闻宋作珍,何如包贡识来宾,截眆点漆都无似,韭叶瓜皮信有伦。艺器常看不离手,德材真觉可怡神,自惭连中难同昔,空腹长言刻泳频”。末署“乾隆己丑夏日”款。乾隆己丑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静无为玉扳指 清乾隆时期

高2.6、直径3.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题“清静无为”四字,刻有御题唐诗一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乾隆甲午仲春御题。”字均戗金。乾隆甲午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马上封侯玉扳指 清代

直径3.1、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晶莹润泽,通体无瑕。外表去地浅浮雕松树,一猴在树上用树枝逗马,寓意“马上封侯”。琢工技艺精湛,有阳文行书“子冈”款。
 


梧桐引凤玉扳指 清代

直径3、高2.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扳指上留有一处皮色,俗称“洒金”。扳指纹饰以薄地技法碾成,祥云、梧桐树、竹子及玲珑石等组成一幅梧桐引凤的图案纹样。
 


骏马图玉扳指 清代

外径3.5、内径2.1、高2.8厘米

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浅浮雕一匹骏马立于松树、岩石旁边,凉亭之上明月高悬,马背上方刻“独立朝纲”四个篆字。形象真实自然,工艺精细。
 


双骏图玉扳指 清代

外径2.3、内径1.9、高1.2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白色,温润透净。圆环形,宽边,上下平齐,中部微凸。外环雕琢双马,一马昂头远视,一马低头吃草,为浮雕阴刻,工艺精湛,形体自然生动。另一侧为阳雕四组文字,排列有序。
 


鸡觅食图玉扳指 清代

直径2.9、高2.3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温润细腻。器呈扁圆柱形,扳指表面浅浮雕山川、草地、母子鸡图案等。有行书阳文“子冈”款。
 

内镶金玉扳指 清代

直径3、高2.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润泽光亮。扳指外圈琢有阳文楷书“思敏轩”铭文。扳指内镶金圈。
 


梵文玉扳指 清代

直径3.2、高2.2厘米

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玉质为和田白玉籽料,细腻温纯。扳指留有一段皮色。在扳指上以减地隐起法碾成一圈花纹,十四个梵文字母围绕扳指,亦以减地隐起法碾成。梵文作扳指的装饰,在汉地较为少见。
 


螭纹玉扳指 清代

直径2.9、高2.2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圆柱状,通体透雕螭纹,螭塌腰翘臀,体呈横S形弯曲,尾分岔卷曲,肢体有力,颇有几分汉代螭纹的遗韵。
 


螭纹玉扳指 清代

直径3、高2.4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此器为矮圆筒形,通体镂雕盘曲的子母螭,母螭尾部分岔卷曲,玲珑剔透,独具匠心。
 


玉扳指 清代

直径3.15、高2.8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碧绿色,有杂质。管状,一端孔径稍大,一端略小,腰微束。器表打磨光滑。
 


玉扳指 清代

直径3.2、高2厘米

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温润。此器为矮圆筒形,外壁一侧略有斜面,带黄色玉皮,光素无纹,简洁细腻。
 


翡翠扳指 清代

高3、直径3.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白色翡翠质,局部有翠绿色。短圆筒状,大孔,壁厚,光素无纹。
 


翡翠扳指 清代

外径3、内径2、高2.5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绿色翡翠质。呈圆管状,孔大,外端弧凸,内端内凹,素面无纹。
 


玛瑙扳指 清代

外径3.3、内径2.1、高3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

玛瑙质,灰白色地有黑、乳白色条状纹理。一端边缘圆弧,一端边缘内斜起棱。
 

 


珊瑚翡翠朝珠 清代

周长142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朝珠由108颗镂空的珊瑚和四颗等距间隔的镂空翡翠节珠串成。一翡翠佛头下还垂一葫芦状佛头塔,并联以如意形背云。朝珠是由佛念珠衍化而来,是清代官服特有的佩饰,因是上朝时佩戴的珠饰,故称“朝珠”。珠数108颗,与佛念珠相同。朝珠除珠外,还间以佛头、记捻、背云、坠角等,贯以丝织长带,用以佩戴。清代朝珠多以蜜腊、珊瑚、琥珀、绿松石、水晶、沉香木等世间珍物为之。
 


茄楠木翡翠朝珠 清代

周长80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由茄楠木、翡翠及紫晶等组成。朝珠108颗为茄楠木制,节珠、坠角、背云、佛头由翡翠琢成,另有三串长条记捻为紫晶制成。
 


谷纹玉玦 清代

直径21、孔径6.7、厚1.4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条状沁斑。仿古玉器。扁平圆形,开口较宽,二面各琢谷纹15组,阳刻边栏线。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3.2、宽2.7 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白色。龙首钩,龙嘴张开,露侧齿,凸眼,龙眉上扬,两角向后,蒜形鼻。钩身高浮雕一螭,螭独角,口中衔一花枝,眼鼻紧靠在脸的下部,眼上短阴线耳作猫耳形,螭身有脊线而无冰纹,四肢关节处有卷云纹。圆形纽。此带钩螭颈部短粗,螭纹脊线两侧无冰纹,钩身形制为明代常见的螳螂形。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2.3、宽2.8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晶莹无瑕。钩作龙首形,圆眼外突,双眉上卷,头顶处一对角伸至颈部,张嘴,腮微鼓。钩身上镂琢一螭龙,鼻翘,眼凸,柱形管钻空心耳,毛发飘拂至腰部,口衔瑞草,身躯凌空摆尾而行。底部有圆柱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9.1、宽2.1厘米

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玉质白色,细腻纯净。龙形钩首,龙角后卷,双眉隆起上扬,半球状凸目,阴线勾勒眼睑;吻部露出两排牙齿,两侧对钻一孔,表示口腔。带钩钩体表面透雕出一对回首交尾螭,螭作行走状,方首,尖耳后耸,球形目前凸;四肢登地。以细阴线表现吻、爪等部细节。
 


鸟首玉带钩 清代

长8.1、宽1.5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有灰黑色斑。钩头为鸟首,颈细长,背有圆纽,钩腹较宽,光素无纹。
 


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9.4、高2.3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褐色沁。长扁体。龙形钩首,龙首回眸,钩身向上凸起一块,刻有阴线纹,底部有圆形纽,通体抛光细润。
 


螭首玉带钩(1对)清代

长3厘米

现藏于晋祠博物馆

玉质白色,莹润细腻,抛磨光亮,洁白无瑕。长扁体,钩首作螭回首状,钩身向上拱起,底部有圆形纽。
 


螳螂纹玉带钩 清代

长8.8、宽1.6、高1.4厘米

杭州历史博物馆

碧玉质,有墨点。钩首为螳螂首形,钩体上浮雕一小螳螂,首微扬,双目突出,腿足纤细。背部有圆纽。形象写实生动。
 


卷云纹兽首玉带钩 清代

长10.4、宽1.5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细腻纯净。兽首钩,兽眼外凸,兽眉上扬,钩身鼓起,浮雕卷云纹,底部纽为圆形。
 


马上封侯玉带钩 清代

长8.2、宽1.7、高2.5厘米

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

玉质青白色,留有玉皮。钩身呈拱形。马首回视,橄榄眼、招风耳,鼓鼻,嘴微张,阴线刻鬃纹。钩身素面,高浮雕一只小猴四肢俯贴钩身中部,猴首向马首侧视相望,寓意“马上封侯”。底部有圆纽。造型别致有趣
 


蝶草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9、宽1.9厘米

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玉质白色。钩作龙首形,眼外突,双眉上卷,鼻稍隆,口微张露两獠牙,头上两角伸至颈部,无毛发。钩身上饰有蝴蝶瓜草,寓意“瓜瓞绵绵”。底部有一圆柱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3.8、宽3、高4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大片褐红斑,为人工沁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曲身,钩身上有一螭,螭首和龙首相对,钩纽为圆形。
 


桃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9.6、宽1.9、高1.7厘米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质白色。钩首作龙首反顾状,长角,曲身,上面镂雕寿桃、缠枝叶,钩身下面有两弯钩,弯钩中间有圆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3.3、宽2.1、高2.7厘米

现藏于北京艺术博物馆

玉质色白,温润洁净。带钩整体略呈S造型,以圆雕、浮雕、镂雕及阴刻等技法入器。龙头为钩首,钩身浮雕、镂雕一螭,作匍匐前行状。龙之眉毛、角皆装饰阴刻线,线条细密规整。背有一圆形纽突起,用以扎系。此种龙螭题材,又称之为“苍龙教子”。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0.3、宽2厘米

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玉质洁白温润。龙首钩,圆纽。龙凸眼,龙眉上扬,两角向后,蒜形鼻。钩身浮雕两螭,螭独角,圆凹耳,蜷身。与明代相比,螭身变长,四肢显得绵软无力。
 


螭纹龙首玉带钩 (2件) 清代

上:长14、宽2.8厘米

下:长12.8、宽3.1厘米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一端有钩,钩头雕成龙首,下端呈琵琶形,背面有纽。带钩正面采用镂空及高浮雕技法,雕琢成口衔瑞草的蟠螭。玉质温润,雕工细腻。下:和田青玉质。龙头钩首,琵琶形身,背面有圆形纽。带钩正面高浮雕蟠螭,龙首,龙背上有黄色沁。玉质润泽,雕工细腻。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3、高2.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白色。长条形。钩首饰一龙首。正面雕一蟠螭,身体卷曲而伏,螭首与龙首相对,寓意“苍龙教子”。反面有一圆形纽。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1.5、宽3.1厘米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龙首无发,角突出,额头光滑无纹,嘴窄。虾米眼,眼神偏向两旁。腹上有一小螭爬行,发向后飘拂,但须却在颌下撑起螭头,面对龙首,造型优美。整件带钩线条刚柔相济,清晰流畅。
 


螭纹龙首玉带钩 清代

长11、宽2.8、高2.9厘米

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玉质白色。钩身呈琵琶形。钩头作龙首状,阔口微张,舌舔上唇,口中镂空,唇缘以一道阴线勾勒,如意鼻头,突目粗眉,双耳后抿,双角呈羊角状。钩身饰减地隐起勾云纹与如意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体侧棱角分明。钩身背面弧曲,中部有一圆柄脐纽。从侧面观察,钩头、纽和钩尾的底部三点处同一平面。这件带钩龙首五官和钩身图案的特点,以及棱角的处理方法和纽的高低,均为典型的清代带钩的特征。
 

学习 开门 圈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