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开门
圈子
推荐赏析|中国历代古玉古玉蝉
 2020-04-03     6780
京都闻道阁

陈道

【小道按语】久有一个愿望,就是将玉蝉的这个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无奈,没有那个精力和财力跑遍给地博物馆,网络搜索,又有拾人牙慧之嫌,只能一拖再拖,近日,在欣赏网络同类文章之时,却觉得各样介绍缺失较多,难以系统尽揽,遂拿出四五天时间,多方位搜寻,逐一核对原始出处,去伪存真,算是找全了八千年以来的各代玉蝉图片,整理出六十件,综合诸家之言为其解读,放这里以飨诸友。  
 


 

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玉蝉则在中国玉文化中有着一席之地。原因大致有三:古人认为蝉能秋季入土生活,又能夏季出土羽化,有着生生不息重生之力;蝉不食五谷,只饮朝露,有神仙之姿;“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有着高洁、廉洁之品性!

自古至今,不管是石蝉、骨蝉、铜蝉、木蝉,唯玉蝉是其中的翘楚,作为玉器的重要题材之一,玉蝉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贯穿至少上下五千年,并且,造型发展,表现手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夸张到写实的漫长过程,其功用,也逐渐成形,历代沿用:
 

一是佩蝉,作装饰和避邪,这一类玉蝉,头部有对钻成“∨”形的象鼻眼,用以穿系,便于佩戴。
 

二是含蝉,作为置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尤其是汉代出现成系列丧葬玉之“九窍器”中,放置于死者口中的玉器称之为玉琀,而玉含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琀蝉,以祈愿逝者蜕变再生。目前所知,最早的琀蝉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类玉蝉的重要特征,是没有穿绳挂系之孔。
 

三是冠蝉,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冠蝉的腹部是有穿孔的。汉代开始,皇帝的近臣和宦官冠上都会有金蝉。从北周开始,皇帝在通天冠上也使用蝉,相应的,便禁止民间百姓使用。隋、宋、辽等朝也会在太子的远游冠上使用,而唐朝的亲王进贤冠也会使用蝉饰。但是,这些蝉大都是金或银尾材料制作,只是到了明代,开始使用玉制作冠蝉,当然了,也只有等级比较高的官员才有这个待遇。到了清代,冠蝉之习被废。
 

因为历朝历代都有玉蝉的出现,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受到材料的影响,但是,贯穿其中的文化理念和技艺水准,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有比较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 上古 =—

 


 

以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为依据,我国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至少在“三皇五帝”所对应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上古遗存中都有实物发现,这里只是随机选取为例。
 


 

约公元前6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发现的这件玉蝉,造型简约古朴,正面上端头部凸起,面部钻出两个圆眼,尾部磨出三道凹槽,尾部微翘。半圆形背部,侧面横穿一孔,可佩带。
 

距今5300-45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出土的这些玉蝉,以凹凸的弧线刻划出眼、翼,线条流畅,对称和谐。皆面平整,留有割痕,钻有一对小隧孔,便于佩戴。
 

距今约46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发掘出来的玉蝉数量多,制作较为精美,造型抽象夸张,体型短、扁、宽,整体呈斧形,蝉腰略束,玉蝉颈部多有云纹或弦纹,蝉目多为近圆形眼和叶形眼,微凸;部分双翅张开,有的玉蝉翅膀上有筋脉纹;多条平行弯刻线修饰腹部,蝉尾和蝉翅不露尖峰。

 

 

—= 夏代 =—

 

夏代玉蝉实物少,尤其是能确认出自博物馆、可以采信为真的更少,虽然网络上浏览过“夏代玉蝉纹玉琮”“夏代玉蝉印章”之类的图片,但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缺少权威依据,尤其是有网友拿着脸盆大小的蝉形器,称之为夏代玉蝉,感到不牢稳。

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玉器看,夏代玉器正处于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过渡的形态。夏代玉蝉的眼部突出,躯干椭圆简约,浅浮雕勾勒线条轮廓,翅膀自然流畅形成纹饰,有祭祀玉贡之功用,或有铭文。以夏代的文明势头,相信随着考古的不断新发现,会有精品出现。

 

—= 商代 =—

 

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蝉较少,后期的较多,著名的殷墟“妇好”墓,曾有玉蝉出土,同时出土的玉坠、玉琮也有一些饰以蝉纹。还有大量的商代玉蝉在商代后期的墓葬中出土。
 

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这一时期的玉蝉材质一般,多为半石质,雕工粗放,造型夸张,蝉头眼大,椭圆为多,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多为双翼收拢、静态匍匐状,显得比较呆板;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体形短小,长约寸,器型多片状少圆雕,刀法简单有力,以阴刻线为主短直线多于弧形线,起刀重收刀浅,刻道有砣痕;头部前端为尖嘴型,也有平头和圆头形,尾部有平底型、雁型、三叉型、尖型等。眼下运用两条阴刻线以示微突纹线是商代常见的纹饰。 
 

 

—= 周代 =—

 

周代玉蝉相比较商代,显得细致和精美,寥寥数笔,概括、夸张、生动,蝉背、腹和翅膀上面开始有各种装饰纹饰出现。
 

从已有的实物综合其具体特征:仍以大眼为主,两眼在正面,有的用“臣”字形纹刻化蝉眼,眼下有三道阴刻线,蝉翼和背面大多光素无纹,器的外形不规整,仅刻化轮廓;颈部有宽带状图案装饰,尖头玉蝉到西周末期消失,平头、圆头成为主流;眼形有圆方眼、长方眼,位置多在头部框内两侧,两翼成斜坡状,翼上有叶脉纹,器型头宽、尾尖、背拱,立体感强;有斜穿眼和通天穿,头顶进、下鄂出。还有一种管状蝉,形如勒子,上下通天穿,雕琢精细。
 

周代玉蝉多用于日常佩戴。

 

—= 春秋战国 =—

 

春秋玉蝉以宽带状图案装颈部,用夸张多变的手法美化蝉身;纹饰对称,有双蝉复含体的器形,器身上有浅而细的“人”字形绞,斜线纹,细方格纹,“二”字纹等辅助纹饰装饰。
 

由于制玉工具的进步,战国玉蝉的制作及造型有了很大发展,玉蝉器身上的纹饰趋于复杂华丽,种类增多,样式精美,蝉翼上的叶脉纹纤细秀丽,在蝉的腹部有脚,使玉蝉向写实的方向发展。双眼部位开始演变,由两侧雕琢而出,眼形仍然为大眼,颈部有短直线条、斜形短线条及绳纹,两翼有阴刻线纹饰刻化的翼纹,背面运用弧形阴刻变现蝉脚。 
 

 

—= 秦代 =—

 

秦代时间虽短,却也有玉蝉存世。
 

秦代玉蝉,雕刻简单而形象,线条简练,以直线为多,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窃以为,琀蝉逐渐增多,应该与同时兴盛发展的方仙道神仙之学有关联。


 

—= 两汉 =—

 

汉代是玉蝉大发展、大繁荣、最为鼎盛的时期,以其底蕴,出现了被考古界誉为“蝉王”的绝世精品。
 

汉代葬玉盛行。玉蝉所包含的脱胎换骨、复活再生之意,在汉代达到顶峰,因此,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汉代玉蝉多为用于陪葬的含蝉。
 

汉代玉蝉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汉八刀”。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张永昌先生曾经总结过汉代玉蝉特征:1、刀法虽然简单,但粗犷有力,刀刀见锋,因此有“汉八刀”之称。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选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为上。2、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3、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形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4、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眼珠多跳出轮廓外。5、尾部的横线是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6、有的玉蝉颈下呈“)”状,光整平坦,不起波状。7、抛光技术非常先进,两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样闪闪发光。
 

汉代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

诸多汉代玉蝉中,以1988年甘泉姚庄102号西汉墓出土的一件白玉蝉为是蝉中杰作。这件玉蝉长5.7厘米、宽2.9厘米,是用和阗上等白玉琢雕而成。其造型准确,写实性强。身部厚实,边缘渐落。腹下皮纹横线条冲破竖线条,线头见锋。皮纹有12道,属汉蝉皮纹之最。雕工也极其规整,线条凝练挺拔,推磨技巧颇见功底,蝉身平洁,光可鉴人。其玉质滋润,琢雕精良,无论从玉质,还是从琢工和抛光来说,实属在众多汉蝉中出类拔萃的稀见品,凡见过此蝉的中外考古学者或文物鉴定专家们无不异口同声赞美称绝,称之为“蝉王”,绝非溢美之辞。


 

—=魏晋六朝=—

 

魏晋和六朝时期,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不止,经济萧条,必然影响到玉器行业的发展,制作水平明显下降。这一时期的玉蝉,因玉料来源困难,多数用滑石刻成;体造型承袭汉风,只是线条不锋利,雕工远不如汉代遒劲,但仍不失韵味;头部稍厚带圆,眼睛阳纹突起腹部表示蜕退的横线增多,器型鼓起变厚,变窄,不如汉蝉薄而阔;细部写实味道加重,与汉代相比,显得趋于逼真;东晋之后,玉蝉很少出现。 
 



—=唐代=—

 

对于文化繁荣的唐代,蝉一样没有缺席,文人墨客以蝉喻人,蝉清高的一面被一再推崇。唐朝诗人虞世南有《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将蝉的含气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守节守信,绝尘脱俗的品格一语道破。《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说:“无人信高洁。”

唐代玉蝉出土较少,有的甚至认为唐代未见玉蝉出土,这不科学,虽然,唐代因安史之乱,上品玉材曾经一度出现过紧张,但不会影响玉蝉这一题材的出现。
 

以罕有的唐代玉蝉看,依然走了唐代玉器亲切可爱、更具玩赏性的特点,纹饰常见平行细阴线,线纹均用铊琢出,落脚深,中间粗直,收笔细尖,线纹走向非常明显。


 

—=宋代=—

 

宋代玉器开始向强烈的世俗化方向发展,民间有大量玉蝉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玉蝉多为佩蝉,蝉清廉、直言不讳的含义开始应用于玉雕作品之上。

宋代玉蝉大多造型古朴,体型较以前短而宽;蝉身上面的雕刻线条软弱无力、不见刀锋,刻痕粗深不规矩;蝉目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在首部的两端向两侧斜下;蝉翼端稍稍呈圆形,尖锋没有扎手的感觉。
 

宋代仿古风气盛行,汉代玉蝉是其主要内容之一,按照汉代的风格来做,阴刻线深而粗,边缘稍稍磨一点,看起来边薄,实际只是稍有一点薄,这也是区别宋代玉蝉与汉代玉蝉的一个主要依据。

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玉蝉形象有形无神,线条弱不见锋,软而呆滞,蝉形短且宽,抛光不佳。


 

—=元代=—

 

元代玉蝉较少,比较常见的是上海嘉定法华塔地宫出土的一只水晶蝉。以水晶和玉石的关系以及“石之美者”为玉的理念来看,广义上讲,将这件水晶蝉称之为玉蝉也不为错。
 

元代玉器品种与宋玉近似,小型服饰用玉增多;器型、琢制工艺方面表现出对唐代作风的崇沿模仿;题材上生活气息更为浓郁;雕刻手法喜欢用深痕阴线,线条粗重,使纹饰起凸高,但线纹起止痕明显、线条不匀齐,常有失控的出锋痕迹,显得粗糙。

这两件玉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造型简概朴略,生动富有神彩。


 

—=明代=—

 

明清玉蝉已完全具备了写实的意义,不但数量多,而且仿古盛行,圈内有一句话叫做:“唐仿战国,宋仿汉,元仿唐,明仿宋,清乱仿。”
 

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明早期玉蝉双翼较靠近,双翅分得越开年代越晚。

明代玉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这是明代玉蝉的一个重要特征。


 

—=清代=—

 

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玉蝉刻画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多用籽料制作,雕琢工艺极为讲究,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明清两代的玉蝉总体上都缺少汉代的神韵,显得有形无神,比较俗气。

学习 开门 圈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