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开门
圈子
【古玉知识】实例解析,古玉的包浆和沁色
 2021-09-06     2206
开门·文话社
 

包浆

 

所谓“包浆”,还要分开为传世包浆和出土包浆,这样理解起来就不会乱。

 

所谓传世包浆,顾名思义就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空气,还有把玩者的汗水、油渍吸附,经年累月积淀而成;

 

所谓出土包浆(皮壳),指的是古玉在地下环境中因为氧化、干湿度、接触酸碱性物质等等形成反应、吸附等等,玉表形成的氧化膜、质变层还有吸附层。

 

将采集一些相关馆藏品图片,结合坑口、玉质,和真正的古玉爱好者朋友一起欣赏、解读。

 

 

我们通常所指的干、湿、水坑是泛指,在坑口上没有绝对的概念,通常情况相当复杂。这样一件就是典型的湿、烂、脏特征的坑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沁色较杂且吸附层较厚。

 

 

同样还是西周时期,但这一件的坑口就相对干净、干湿度合适,所以我们看到的包浆多数是氧化层。

 

 

这件玉佩出自偏碱性土质掩埋的坑口,玉质与土质发生交互现象,形成浑厚灰皮皮壳。

 

 

这也是土坑(土质掩埋),但酸碱度明显差异,坑口也偏湿,所以我们还能看到较多的玉质,包浆也较滋润。

 

 

这一堆玉勒年代相近,也接触与上图相似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皮壳有类似特征。

 

 

这件坑口偏湿润,你看到的铁沁是铁剑锈烂后附着还没有清洗的状态,白色部位单纯为氧化层包浆。玉质为润白色。

 

 

这件也是湿度较大的坑口,墓葬的密封性要比前一件更好,所以氧化层较少、包浆滋润度较高。

 

 

这一件虽说只是宋代,但墓葬的密封性没有前面这件好,加上玉质密度相对较低,玉表氧化层明显较厚。

 

 

这对元代玉螭龙纹牌饰虽说年代更近,但接触到碱性土质,已经形成明显较厚的灰皮。

 

 

这件玉麒麟与上一件年代接近,但坑口较干净,密封性较差,我们看到的包浆氧化层非常明显。如果我们拿这一件皮壳和西汉玉剑格对比,可能会造成感觉上错位。所以大家在鉴定一件古玉时不能单纯从某一点切入做出武断的结论。

 

不同时期馆藏古玉,同时代的和不同时代的都拿出来对比坑口酸碱度、玉质致密度或坑口湿润度,横向比好纵向比,使大家把视角抬高再放大,透过现象看本质,变理论为经验。

 

 

这件新石器时代玉牙璋出自土坑偏湿润坑口,局部已经钙化而失透。

 

 

这一件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三孔玉刀,相对于前一件玉璋皮壳差不多程度,但明显玉质完好很多,里面差别的就是湿度和酸碱度。前一件明显坑口偏湿,容易受沁,后一件除相对了坑口偏干外,接触土质也更加偏中性。

 

 

这件商代玉戈为什么会对比前两件明显钙化?这就要注意除了环境酸碱度以外,湿度和玉质的致密度也是导致玉质鸡骨白程度主要原因。

 

 

这件西周玉夔龙璜看受沁情况,明显是湿度非常高的土坑出土。你看它受沁晕散明显,包浆滋润度较高。

 

 

几乎同一时期的这一件鸟形璜,明显玉质偏差,坑口环境偏碱性。包浆滋润度上下一对比就很明显。

 

 

再反过来对比这一件,虽说这件年代上和前一件年代更短,但由于玉质致密度和坑口酸碱、湿润度更好,包浆反而呈现出玻璃光质感。

 

 

那么这件和前一件对比,年代相近,看得出玉质相似。湿度方面这件偏干,但土质偏碱性。所以你可以看到除了脂粉极细腻部位,尾部受沁较少,包浆滋润度也相对前一件差一些。

 

 

这对玉猪厚厚的灰皮皮壳已经告诉我们,土坑且偏碱性较高,湿润度加大会催促玉质与土质微量元素的置换。

 

 

这一件你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对!坑口条件相当好,脂粉极其细腻温润,自然它的包浆也呈玻璃光泽。

 

 

再对比这一件明代的东东,我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头绪。聪敏!如果你有了完整视角高度和广度做出判断分析,说明你已经渐渐进入角色了。

沁色

 

听朋友常常说起沁色问题,似乎已经成了很神秘的东东。其实沁色问题很简单,首先一点要做到不要单一思路看问题,了解沁色变化有哪些因素起到决定作用,或者说在造成沁色变化中有哪些条件参与其中呢?

 

我们把每一个条件做一个参考数值(1-10),1说明最弱,10当然就最强了。譬如,墓葬埋葬深度怎么样?深度越深,那么它的墓葬温度稳定性就会越好。墓葬湿度怎么样?干坑数值就是1,水坑数值就是10。我们可以把这些条件相乘,最终可以得到的最终数值,在不同古玉之间相比较,发现有明确的可对比性。

 

 

今天随机选出11件馆藏古玉,结合玉质、沁色、皮壳和坑口来解读沁色的形成内因。或许对迷惑中的藏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件汉代鸡心佩所在的坑口明显偏碱性,若不是脂粉极细腻,或者湿度还不够大,恐怕已经完全鸡骨白了。

 

 

看这只明代的玉羊,由于所在坑口湿烂,就算年代不久,沁色也非常严重。这就涉及到湿度对沁色的媒介作用了,加上坑口接触物质的浓度了。

 

这件螭虎纹玉佩一眼就可以判断出坑口很好,基本不接触什么沁源,坑口温度稳定,玉质致密度高等等。

 

 

这块就没有上面这块幸运了,湿度偏高、接触沁源等等,你自己拓展一下试试看?

 

 

这个玉环坑口就更加残酷了,放置青铜器的脏水坑、脂粉不够细腻、温度稳定性等等。

 

 

这件明显是湿坑,受沁除了方向性以外,绺裂的沁色阻挡和扩散现象非常明显。

 

 

这对西周玉鱼佩年代虽说久远很多,但坑口很好,湿度应该在2-3数值,温度在1-3之间,沁源在1-3之间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为什么这对玉鱼沁色这么少又油润的原因了。

 

 

这件晚了很多的战国龙形佩除了湿度一般般3-4左右吧,但沁源可以用到8-10的样子,玉质达到5-6数值,也就是玉质脂粉不够细腻,所以在这件上沁色反差很大。

 

 

这件对于有些藏友来说,要不是馆藏品,一定会说是玉石粉压的,沁源9-10数值、湿度1-2数值、玉质7-9数值,这种状态的坑口就是明显的干坑,玉质容易脱水白化,与通常我们见到的玉质有很大区别,感觉少了很多玉性。

 

 

这件玉环在较大湿度的环境(5-6左右),沁源7—9,玉质5-7(数值越大,玉质越差),所以你看这件变形已经相当严重了。

 

因为古玉沁色所涉及的原因非常复杂,不可能三言两语就概括全貌,只是希望藏友不要单一思维,非黑即白地判断。

 

高古玉如果坑口沁源达到数值10,湿度较高的话,就是密度最高的玉质也会受沁;反之,就是坑口很好的环境,一块松软的玉质也可以保存干净完好的状态。

 

这篇关于沁色与坑口等等的小文,希望对有理性思维的藏友起到工具性作用。
 

加入开门文话社社群

成为社员与百位资深古玉藏家对话

学习 开门 圈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