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开门
圈子
今天2.39亿港元成交珐琅彩盌之王!
 2018-04-03     114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珐琅”出墙来! 2018年4月3日,好像所有的焦点和目光都指向香港苏富比的春拍现场,这个春意盎然的清康熙 御制珐琅彩盌究竟落槌了没? 我想,关于她的每一次竞价,都牵动着大家的小心脏。 然而,经过数轮场内外的激烈争夺,最终不负众望以238,807,500的价格成交,激动人心。 珐琅彩盌之王也非她莫属,创造了珐琅彩盌史诗级的记录!


清康熙 御制珐琅彩盌
嫣绯金炼-奈特典藏珐琅彩盌
尺寸: 14.7cm

 

 

御制珐琅彩花卉盌,罕以粉红作地,花式开光绘群芳,暗溢清香,诚登峰造极之作。 此盌更曾为亨利奈特典蓄,来源显赫,过去三十载深藏未露,如今得见,难能可贵。

 

此盌器形雅正,弧壁浑圆,高岭为胎,质密细腻,诚景德镇御窑佳品,皑白美如雪。 著粉红为地,嫣绯嫩色,彷彿半怯羞容,庸须胭脂红。 画四面梅花形开光,轻抹碧蓝,内绘群芳,恰似倚窗观晴空,青云映花浓。 盌内巧留白,外底红料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宋体款,罩双方框,字体挺拔隽朗,照证清宫绝艺。

 

 

 

点石成金之求,亘古已有,无分中外,从不乏大力兴赞者,然谁又以化金冶炼为旨,誓要制成千金不换之品? 罕也。 亨利奈特典藏粉红地珐琅彩盌,绯红色以金炼,必须上有嗜新之君、下有技绝之臣,缺一不可,方可成此佳器,炼彩绘图,无不登峰造极,堪称康熙年间出类拔萃之创新御作。

 

 

康熙皇帝品德出众,秉性好学,积极务实,思想前卫,对科学态度开放,且广任贤能,招揽敏思之仕、巧手之匠,身世不拘。 又力兴御作,紫禁城内设作坊,造就宫廷画家、艺匠,联同欧洲传教士,通力合作,地利人和,为时虽短,却为文艺发展迎来新姿,成就前所未见,制有此般雅器,别开生面,启珐琅彩瓷先河。

 

 

普天之下,燃石炼金者,多有长生不老之求。 在中国,黄金有“紫艳”之誉,早至汉朝已为人所珍,尔后也有“紫金"之属,或乃带紫调之金铜合金,广受惜重。 炼化而成之类金器,多含少量真金,火煅而成,更显祥祯,较之真金,又胜一筹。 以金炼色紫,中国哲者、术士古已悉之,钻研自然科学者也谙其法,秘奥却未及外传至艺匠画师。

 

 

 

康熙珐琅作,设坊紫禁城内,规模有限,烧制时间仅只数年。 初作彩瓷构思不一、绘饰各异,因此所用彩料,每每斟酌调制,然未几已见沿袭因循,多施鲜黄、绀蓝、金紫为地,绘艳华彩葩,其他色地之珐琅彩瓷甚为稀见。

 

 

四面开光绘牡丹、池莲、秋菊,以及寒梅山茶,刚好是春夏秋冬四季朵研,风格与传统工笔花卉一致,应出自中国画师之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盌, 加上梅花式开光,恰似园林洞门花窗,窗外门后别有天地。 惟四屏开光之间,罕饰黄褐色烟叶,渗异国情韵,暗示一缕西风东渐来。

 

台北故宫 清康熙 瓷胎画珐琅粉红地花卉纹碗

 

此盌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纹饰皆见洋风,施艺创新,史无前例,且以红料书款,可悉当时尚未受后来蓝款法规所限,也未见因循拘谨,应属康熙年间珐琅作早期御瓷。 此盌年代虽早,却又胎佳色雅,艺技精湛,远胜试验雏例,极其珍罕。

 

 

 

以金紫红为地,饰花卉开光,原属芭芭拉.赫顿所珍,图载于莫士撝,《御制》,香港,1976年,图版33,曾先后售于伦敦苏富比1971年7月6日,编号384、香港苏富比1982年5月19日,编号384及1989年11月15日,编号557。在康熙铜胎或料胎画珐琅器上,鲜有著金紫红或金粉红为地者,仅见一“康熙御制”款料胎小盃,

 

 

除此盌及台北故宫所藏,饰类同金粉红色地者,据录仅止一器,绘以团花,较形规范约束,底以蓝料署年款,先后为大维德爵士、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及香港徐氏艺术馆所藏,曾两度于伦敦苏富比拍出,1961年12月5日,编号39及1976年5月12/13日,编号363,后于1989年5月16日再于香港苏富比易手,编号85,并收录于《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图版214。

 

 

红彩仗金料发色,但珐琅彩瓷鲜施金彩为地,仅有日内瓦鲍氏珍藏两件金地缠枝花卉纹盌,华葩纵艳,略显拘谨,载于 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日内瓦,1999年,卷2,图版162及164。

 

 

 

 

此盌原属亨利奈特典藏,他明辨善鑑,自1930年始,直至1971年辞世为止,蒐珍集宝,雅蓄中国陶瓷及工艺品,主攻明清瓷器,多购自伦敦艺商 Bluett & Sons。 Roger Bluett 曾说,亨利奈特所藏十八世纪瓷器,或冠绝欧洲,并存高古佳器,尤是难得,并指奈特常乐道是 Bluett 先翁劝导购藏中国瓷器,“家父洞悉先机,早言中国瓷器盛世指日可待”。

 

 

附:

1. 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卷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第2部分: Spagyrical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Magisteries of Gold and Immortality,剑桥,1974年,页70及页257-66。
2. 施静菲,〈A Record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Art Form: The Unique Collection of ‘Painted Enamels’ at the Qing Court〉,《Collections and Concepts》,卷7,2005年,页 5-6。
3. George Loehr,〈Missionary-Artists at the Manchu Court〉,《东方陶瓷学会彙刊》,卷34,1962-63年,页 55。
4. Loehr,前述出处,页 51。
5. Roy Davids 及 Dominic Jellinek,《Provenance. Collectors, Dealers and Scholars: Chinese Ceramic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Great Haseley,2011年,页 276,转载《Arts of Asia》,卷10,编号6,1980年。

学习 开门 圈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