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开门
圈子
除了圭、壁、佩...这些古玉器的名字你知道多少?
 2019-07-25     5675
开门·文话社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指不常见的字或人们不熟悉的字。

自古至今,每个时期的汉字都在不停的发生变化,很多文字,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无法使用。但博物馆的很多文物里,很多古老的文字依然在使用。

博物馆里,很多古玉器的名字让当今的人们看起来非常陌生,甚至也无法从字面上去了解这些玉器的作用。如下面的这些文字:


▍觽【xī】

解释:
古代佩饰之一。据《说文》称:“尖端甚锐,用以解结,以象骨或兽角制成者。”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至汉代,已渐失去解结的功能,而转化为童子的佩饰,多佩带于身体一侧,有“左佩小觽,右佩大觽”之说。因为觽原有解结之功能,故以玉觽为佩,寓意童子成年后智慧超凡,世间所有疑难困结之事皆可迎刃而解。

故宫博物院藏 - 白玉龙首觽


▍蹀躞 【dié xiè】

解释:
蹀躞释义小步走路。往来徘徊。也是唐代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功能型腰带,称为蹀躞带,简称蹀躞。

陕西历史博物馆 - 九环白玉蹀躞带


▍獬豸 【xiè zhì】

解释:
獬豸又称獬廌zhì、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
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西安市文物局藏 - 西汉玉獬豸







▍瑗 【yuàn】

解释:
古玉器名。召集人时所用的器物,形状如壁,孔更大。类似今天的召集令,见物如见令。



国家博物馆藏 - 战国勾连云纹瑗

▍鋬 【pàn】

解释:
器物上备手提拿把握的部分。如古酒器爵与斝都有鋬。

故宫博物院藏 -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


▍鶻 【gǔ】又读 【hú】

解释:
gǔ见“鶻鵃”。即鶻嘲。一说即斑鳩。鶻hú,鸟类的一科。翅膀窄而尖,嘴短而宽,上嘴弯曲并有齿状突起。飞得很快,善于袭击其它鸟类。也叫隼sǔn。

国家博物馆藏 - 鹘啄鹅饰件


▍攫 【jué】

解释:
本义是鸟用爪迅速抓取的意思。《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二回:“秦王益怒。令左右引朱亥置虎圈中。圈有斑斓大虎,见人来即欲前攫。”

故宫博物院藏 - 玉鹰攫人首佩


▍樽 【zūn】

解释:
指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有点像今天的痰盂,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故宫博物院藏 - 玉兽纽夔龙纹樽


▍卣 【yǒu】

解释:
读作“有”,是中国先秦时期酒器,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

故宫博物院藏 - 青玉兽面纹提梁卣


▍銙 【kuǎ】

解释:
古代附于腰带上的装饰品,用玉、金、银、铁、犀角等制成。唐代,带銙以文武三品官以上佩金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银,庶人以铁。

 
故宫博物院藏 - 明早期白玉凌霄花纹带板


▍瑽瑢【cōng róng】

解释:
形容佩玉相撞的声音。


▍旒 【liú】

解释:
旒,形声。字从㫃(yǎn),从疏省,疏省亦声。“疏”省意为“条带状”、“梳齿装”。“㫃”意为“旌旗”。“㫃”与“疏”省联合起来表示“旌旗上的梳齿样条带装饰物,”也是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山东博物馆藏 - 九旒冕


▍璂 【qí】

解释:
美玉的一种,后又指皮弁中的玉饰。
皇帝皮弁,用乌纱帽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各缀五彩处十二,以为饰。——明代《诸司职掌》
山东博物馆藏 - 九缝皮弁


▍瑱【tiàn】

解释: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古人冠冕上分垂于两耳侧的玉饰,美玉。古代有注释家认为是塞于耳中,《诗经 鄘风 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玉瑱


▍璲【suì】

解释:
璲是古代贯穿佩玉的带子。从考古的证据表明,战国时它是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作品标注为“璏”。吴大澂《古玉图考》把这类玉件称为“璲”,但古文献中把“璲”释为与剑饰有别的佩玉,吴大澂是将剑鞘视为剑衣,将玉饰视为服饰的延伸。

故宫博物院藏 - 玉谷纹璏


▍琀【hán】

解释:
琀是古代丧礼放在死者嘴里的珠玉。

国家博物馆藏 - 蝉形玉琀


▍珏 【jué】

解释:
珏,珏乃玉中之王。是指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珏与玦同音,但两者又有不同,两者都是形如环而有缺口,但是从文字学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珏,从字形上看,左边的王旁,也是玉,意思是两块玉在一起,所以珏是成对的,多见于出土古墓女主双耳侧,而玦则不然,玦只指环形有缺口的玉,通常为男子佩带,数量为一块,而就大小来说,珏比玦要小一些。

玉珏




▍鉩 【xǐ】

解释:
读作xǐ,本意是印章,义同“玺”。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玉玺。掌玺大臣。玺书。玺节(印章)。
 

故宫博物院藏 - 青玉鼻钮“计官之鉩”


▍琫【běng】

解释:
字从玉从奉,奉亦声。“奉”本义为“植物长高接近到顶”,引申为“接近高度极”。“玉”和“奉”联合起来表示“刀鞘上端的玉饰”。本义:刀鞘上端的玉饰。
 

故宫博物院 - 青玉兽面纹剑格


▍琤【chēng】亦可读 【jing】

解释:
象声词,玉器相击声、琴声或水流声,也指声音清脆。《说文解字》指:玉声也。


▍阗【tián】

解释:
充满,宾客阗门,精气阗溢的意思。和阗古称“于阗”,意为“产玉石的地方”,清初改“于阗”为“和阗”,1959年“和阗”更名为“和田”。


▍瑁【mào】

解释:
瑁是天子所执的玉器。诸侯执圭朝见天子,天子就用瑁作回复。因瑁在诸侯用圭之上,所以叫瑁,又叫瑁圭。瑁的形状四寸见方,古代天子颁赐玉圭给诸侯,让他们世代保存作为传家宝物。诸侯执圭来朝见天子,天子则执瑁接见,表示对诸侯的信任与共勉。

青玉瑁


▍笏 【hù】

解释: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周朝以及后世统治者利用天帝崇拜(君权神授),极力宣称自己是天帝的儿子,故称天子,帝王手持玉笏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璜 【 huáng 】

解释:
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象玉璧的一半,在新石器时代,玉璜一般是佩戴于胸颈部的装饰品,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商周时期,璜成为重要的礼器,《周礼》中说:“以玄璜礼北方”。古代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礼仪时作为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玄璜朝礼北方,也用来作装饰品或作为货币,另外,古代一组佩玉中,系在每串最下端的玉称为璜。

国家博物馆藏 - 西周双人首纹玉璜


▍琥 【 hǔ 】

解释:
音虎,雕成虎形的玉,古代作为一种礼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时以白琥朝礼西方。古代发兵使用的虎符也称为琥。

国家博物馆藏 - 商,武丁时期玉琥




▍钏【chuàn】

解释:
钏来源于镯,传统腕饰,流行于全国各地。其多用金、银、玉等制圆环,束于臂腕间。汉代即有。几个手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钏”,后来,通常将金银条锤扁,盘绕成螺旋圈状。臂钏的具体形制,两千多年间变化不大。钏又叫“跳脱”。


▍甪端【lù duān】

解释:
甪(lù)在《辞海》里的释义:“角”字的变体与异读。甪端(lù duān)是一种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与麒麟相似,头上一角,甪端据说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寄寓了民众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国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寿年丰。

故宫博物院藏 - 青玉甪端


▍彝 【yí 】

解释:
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盛行于商代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 - 白玉长方彝


▍琰 【yǎn】

解释:
一种雕饰的玉名(通常形容美玉)。梁简文帝《谢敕赉善胜威刀启》:“冰锷含彩,雕琰表饰。另外,上端斜削成尖锐形的九寸玉圭称为琰圭。


▍簋【guǐ】

解释: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国家博物馆藏 - 玉谷纹双兽耳簋
学习 开门 圈子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