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首页
个人主页
行业展览
古玉学习
行业拍卖
精英圈子
开门杂志
其它展览
策展方:上海博物馆
分类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时间:2021-08-19
观展人:1070
上海博物馆
精选馆藏玉展
馆藏单位:上海博物馆
No1:玉童子牧牛
文物简介:青白玉质,局部有糖色,圆雕。主体为一卧牛,牛背有一童子,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似正攀爬而上。隋唐以降,玉器转向生活化、玩赏化,艺术陈设品应运而生。至明清,富贵人家无不摆放玉质陈设以彰显文化品位,又以玉质人物、动物、山子等较为常见。童子牧牛题材极富生活气息,兼具乡野之乐,一派天真,至今仍广受青睐。
No2:兰亭修禊图玉插屏
文物简介:这件玉插屏表现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唱和吟咏的故事。该题材因反映了文人雅会清高脱俗的风度,且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文俱美而广受推崇,在绘画及各主要工艺美术类型中经常被表现,尤其多见于各种与文人相关的艺术品中。这件插屏以多层浮雕的形式表现曲水流觞的画面,在不大的面积中营造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深邃空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等盛况。工匠巧妙地利用俏色表现树叶的明暗变化,人物的安排布置也各自呼应,静中见动,表现出高超的设计、制作水准。
No3:玉柄形器
文物简介:青灰色。一端圆锥形,穿一孔,另一端圆柄形。器身采用减地法凸出六组琮形方座,每组分两小节,一面刻三天平行凹弦纹,另一节有一块凸面。性质规整、制作精细,良渚文化中仅此一件。
No4:玉鸟
文物简介:乳白色。尖喙上扬,其下有一圆形穿孔,既为鸟目,又可系绳佩挂。整器虽寥寥数刀,却刻画出小鸟栖息时生动的状态。良渚玉鸟多为俯视形式,这件玉鸟是最早发现的一件侧身鸟。
No5:琮型玉管
文物简介:黄白色,长方柱形。管面纹饰与玉琮类似,也分成上下两节。每节在两条代表冠的横棱下、上部每一角有一横鼻,每一面有一圆圈,表示神面,下部对角各雕琢一组以眼、额、鼻组成的兽面。这种玉管是组合式玉项链上的部件。
No6:明 嵌玉卧犬黄花梨木压尺
文物简介:压尺为黄花梨质,中间嵌有玉卧犬。此件玉卧犬从玉雕的艺术风格上看,应该是宋代的。压尺,或称为镇尺、书尺,作尺形,以长条形的平面压纸。往往是成对出现,以便压住纸的两端。材质见有铜、铁、木、竹、玉、石、象牙等。宋代已有文献记载“压尺”。明文震亨的《长物志》有“压尺”专条,云:“以紫檀、乌木为之,上用旧玉璏为纽,俗所称昭文带是也。”记录的压尺上有旧玉璏钮,此件压尺以宋代玉卧犬为钮,与玉璏钮有异曲同工之妙。巧合的是,文震亨与朱守城都是明万历年间的江南人。
No6:宋 金链玉双体鱼坠饰
文物简介:此坠出土于打浦桥明顾氏家族墓M7,墓主为庠生顾君妻陆孺人。出土时扇坠系于洒金折扇上。扇坠圆雕并体双鱼,素身无鳞。造型圆浑,小巧玲珑。内穿金链,一端套圆环,用于系挂,另一端与折扇轴头相连。此坠背部中央开大椭圆天地孔,鱼的背鳍呈锯齿状,均为宋代玉器特征。
No7:明 金链玉双体鸟形坠
文物简介:出土于顾氏家族墓M4,墓主为御医顾东川的夫人。双鸟连体并立,管钻圆眼,翅羽上刻斜线纹和菱格纹。背穿天地孔,内穿金链,出土时与折扇轴头相连。据明万历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扇坠》记载,明代晚期赏玩扇坠之风流行,本器玉质洁白,做工圆润,为赏玩佳品
No8:明 蘑菇首玉簪
文物简介:这件玉簪出土于上海肇周路、徐家汇路的交汇处的一组明墓中,发现于墓群最西部的男女双穴合葬墓M1中男穴室中,发现时簪插于男尸发髻之上。此种式样的玉簪在上海的明代墓葬中较为常见,都是男性使用
No9:双身玉龙
文物简介:青绿玉质,扁平体,透雕,两面纹饰相同。龙一首双身,大眼眶,圆眼珠,耳上卷,身躯向两侧对称盘曲,尾部廻卷。通身饰网格纹、“S”形纹,双身分叉处有长方形穿孔,可供镶嵌。此类器物一般作为器柄首装饰,战国较为常见。
No10:买地券
文物简介:碧玉质,长方体形,无孔,正反两面均有阴刻隶书铭文。大意为公元81年靡婴购得这块墓地,并注明东南西北四至面积及见证人。此件地券传出自山西忻州,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玉质买地券,也是已知东汉买地券中年代最早的。这件器物曾为著名金石学家端方所藏,并著录于端方《陶斋藏石记》、刘承干《希古楼金石萃编》、罗振玉《蒿里遗珍》及黄濬《衡斋金石识小录》等。
No11:蟠龙环
文物简介:青玉质,局部有裂及次生色,表面附着有朱砂。器呈扁平圆环状,整体为一团身龙形。龙蘑菇角,云形耳,“臣”字眼,张口衔尾没,时代特征明显。
No12:神面鸟纹玉斧
文物简介:此件玉斧曾著录于黄濬的《尊古斋古玉图录》。玉呈黄绿色,器作扁平长方形,刃部微弧,柄端平直,近柄端钻一圆孔。器物两面均以剔地阳文表现饰纹,一面饰抽象的神面纹,头戴“介”字形冠,圆眼,宽鼻,双耳;另一面饰鸟纹,鸟首上昂,勾喙,双翼对称展开,垂尾,双足弯爪立地。神面纹、鸟纹下方并饰四条横置弦纹。
No13:鸟纹玉璧
文物简介:良渚文化玉器为上海博物馆馆藏特色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琮和玉璧,“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相呼应。此璧玉呈青绿色,扁平圆形,中穿一孔。一面上端阴刻一鸟侧身站立于台阶之上。台阶上宽下窄,两侧中部稍内弧,下端平直,上端作三级,台阶里面刻有一横置的略似“目”字形纹样。鸟一般是良渚先民崇奉的神鸟,作为神的使者起到沟通天地的作用。
No14:神像飞鸟纹玉琮
文物简介:琮是祭地的礼器,也用于敛葬等场合。这件器物玉呈青绿色,质地上乘。整器外方内圆,分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心,各雕琢一组简化的神人和兽面的复合图像,图像左右两侧还各饰一飞鸟。纹样刻画精细,手法高超,是同类器中的佳品。
No15:衔莲玉鹿
文物简介:青白玉质,局部受沁呈灰白色。圆雕。鹿昂首,口衔莲花,凸胸,前肢微屈站立,后肢跪伏,足下为莲花座,细阴线饰筋脉。从头顶、背腹至器底有一圆形通心穿,可供佩系。衔莲或衔枝鹿纹在宋代多见,出土的瓷器、砖雕、画像砖等各类器物上均有类似图案,并且有些鹿也是站或跪在莲叶或莲花之上。
No16:玉神人首
文物简介:年代:龙山文化 尺寸:高6.2厘米 宽3.6厘米
No17:明 螭纹玉方牌
文物简介:白玉质,扁长方形。双面浅浮雕蟠螭纹,造型各异。侧面饰S形纹,仿战国风格,并于间隙处作毛地,于同类器中少见。上端有环状提携,可穿绳系挂。虽出土时已略残,但玉质、琢工均属上乘。玉牌是明清时期十分流行的男子佩件,多单件使用,纹样可见瑞兽、花鸟、山水、人物、诗文等。清代推崇明代琢玉大师陆子刚,玉牌常托款“子刚”或“子冈”。尤其是那些一面装饰山水人物纹、另一面装饰诗文者,书卷气息浓厚,深受文人士大夫等喜爱。直至今日,玉牌仍被世人青睐,成为不分性别的常见玉饰件。子刚牌传说是明代苏州琢玉高手陆子刚所发明的,采用剔地隐起手法,两面饰纹,具有文人意趣,名闻一时。螭纹方牌用羊脂白玉琢成,两面分别雕刻着一条蟠螭,姿态各异,刀工细致,为现今了解明代子刚牌原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No18:勾连云纹韘
文物简介:鞢又称扳指。原为古人拉弓时戴拇指上用来扣弦的实用物,后来逐渐演化为装饰品。始见于商代,清代十分流行。
No19:龙首纹玉玦
文物简介:春秋战国各种龙纹造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或一首双身,或双首一身,或三龙纠结于一处。龙纹玉玦采用阴刻的手法,在缺口两端对称琢制双龙首,且共用一身,形成“双首一身”的形式。单独的玉龙往往作为组玉佩中的组件,有“C”形、“S”形、“W”形三种基本造型。“C”形玉龙全身弯曲,尾部末端处回折,躯体部分以“人”字纹装饰,每毫米有四至五根线条,工艺十分精湛。
No20:龙凤纹玉剑璏
文物简介:剑璏是古代剑上的装饰。此器青白玉质,器作长方形,前宽后窄,下有一长方形凸出,内钻扁方形孔,以供革带穿入。器面窄端上饰一首双身的兽面纹;兽面之上为倒置的对称双凤纹,爪攫一小蛇头部;兽面两侧各饰一虎纹。器前后两端、孔周边饰云纹。整器以浅浮雕手法琢制,间以浅细阴线。构图对称饱满,风格浑厚敦实,在目前所见的同类型器物中属极其繁复精美的一件。曾著录于黄濬的《衡斋藏见古玉图》和《尊古斋古玉图录》。
展览
学习
拍卖
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