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其它展览
策展方:故宫博物院
时间:2021-08-19
观展人:5549

故宫博物院
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专展

馆藏单位:故宫博物院

No1:玉权杖

文物简介: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出土时横置于墓主上半身。瑁满饰神人兽面像,以圆雕造型表现神人和兽面,充满威严、神秘之感。镦呈柱形束腰状,上有横截面为椭圆形的突榫,内部“掏膛”成卯孔,孔底打磨,两侧对钻卯销孔。凸榫以下满饰变形鸟纹和神人兽面像。底部正中钻有一孔,与器身两侧对钻孔构成“三通”。。


 

No2:神人兽面纹玉柱形器

文物简介: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2号墓出土共刻有12幅图像,6幅为神人兽面像,6幅为兽面,纵横均间隔、交错分布,相同图像构成W形,达成旋转的视觉效果。兽面像眼梁尖凸,是以介字形为特征的神人的缩略表示。



 

No3:玉兽面饰

文物简介:玉饰呈梯形,通体抛光,中部隆起成为脊状,正面以浅浮雕琢出兽面。兽面以管钻旋磨成重圈圆眼,以粗线条刻划口、鼻,口、鼻宽而肥厚。背面对称对称布置4个牛鼻形穿孔。可能是用玉琮的一个转角改制而成。



 

No4:十一节玉琮

文物简介:玉琮上有大面积褐色沁斑,分11节,每节雕琢简化神人纹,冠帽及嘴部并无阴线刻划,人眼处有管钻和刻划痕迹,器身残留有未打磨掉的线切割痕。对钻孔,内有打钻时错位留下的台阶痕。玉琮两端口沿处均有残缺,应是就原料制作时遗留。玉琮上端口外壁有两个刻划符号,分别刻划于对应的两面,一个较为清晰,一个较为模糊,这两种符号不见于其他玉琮上。


 

No5:玉琮

文物简介:玉琮遍布鸡骨白沁,已看不出原玉质颜色。经盘玩后表面略带黄褐色。玉琮分三节,每节雕琢神人纹,人眼刻划双重眼圈,两侧刻短直线或三角形眼角。冠帽阴刻平行直线,嘴部刻划长方形螺旋线。此玉琮原为清宫旧藏,琮内壁阴刻乾隆四十三年所写的一首《詠漢玉辋頭》御制诗。乾隆帝认为此玉是汉代贵族车辇抬竿上的饰件,名辋头。说明当时已不知琮为何物。乾隆帝不仅命人在内孔上刻琢诗文,还制作铜胎珐琅胆放在玉琮内孔,将其改制为香薰使用,珐琅胆上装饰同一首御制诗。



 

No6:玉璜

文物简介:玉璜呈半璧行,两侧各有一小孔。正面微弧凸,背面平。正面中央浅浮雕兽面纹,兽面重圈大眼,大眼圈为管钻,内眼圆圈一个为管钻,一个为刻划。鼻部、嘴部边缘较为方折,呈抽象几何状。嘴部有獠牙,抽象为长柱状。下肢部分已漫漶不清。两侧边角处各有一个浅浮雕鸟纹,侧身状,以类似兽面的重圈大眼作为身体,头腹部及爪部边缘较为方折,有抽象几何感。玉璜正反两面均以螺旋纹及几何短直线为地,密布于整个璜身。玉璜随附一块同形制黄杨木质璜,一面仿刻玉璜背面纹饰,一面刻有乾隆十三年所作的一首七言诗,从诗中可知,其最晚于乾隆早期出土,曾被作为悬磬呈进入宫。玉璜出土时应有鸡骨白沁,后经盘玩把熟。


 

No6:清代青玉仿古兽面纹琮

文物简介:玉色青绿,染旧色。方柱状,中心有通孔。上下两端略凸起,呈圆形,琮外表分为八节,其中四节饰兽面纹,四节饰变形人面纹,两种纹样间或排列。 此玉琮造型、纹样仿良渚文化玉器,纹样结构又有不同,良渚文化玉琮一般上部为神人,而此件上部为兽面纹,说明清代工匠对玉器内涵不甚明了,为清代使用的仿古玉器,中孔内配有银胆,可插物。


 

No7:银鹰座带盖玉琮

文物简介:江苏涟水县三里墩西汉墓出土 银盖,附银鹰座一个,水晶珠一颗,由银盖、玉琮、鹰足银底座三部分组成,琮外方内圆,两端有矮短圆射口,素身,上扣鎏金银盖,盖面中心嵌水晶泡一颗,下套鎏金四鹰足银底座,此器在西周时做祭祀用,后来战国时改成香薰。


 

No8:玉琮

文物简介:分为两节,上为神人,下为兽面,形制与良渚文化基本一致。两组弦纹平行线已不可见,中间填刻线束。神人和兽面眼睛均为管钻,兽面眼梁和鼻部刻划细致。从纹饰保存情况看,该琮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碎成4块,又经全面的打磨,并在两块相接处钻两对孔,以便捆系。


 

No9:石峡文化玉琮

文物简介:浙江余杭吴家埠遗址采集 白色夹杂浅黄色斑块。整器呈四面稍微外弧的方柱体,射孔规整,已经修治打磨,未留下任何加工痕迹。两端面留有阴线刻划的框线和两圈圆弧线,是琮制作时的打样线。内圈圆弧线是双向管钻的定位线,外圈圆弧线则是切割射口的打样线,框线则是取琮外形的打样线,框线中部向外弧凸,与成品琮的外形完全一致。所谓琮的内圆外方,实际上外部四边是弧凸的,从这件半成品的打样稿可以看出内圆外“弧”才是良渚玉琮特意的设计,从制作工序上看这也无疑增加了制作的难度和工时。


 

No10:玉琮半成品

文物简介:碧玉质,长方体形,无孔,正反两面均有阴刻隶书铭文。大意为公元81年靡婴购得这块墓地,并注明东南西北四至面积及见证人。此件地券传出自山西忻州,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玉质买地券,也是已知东汉买地券中年代最早的。这件器物曾为著名金石学家端方所藏,并著录于端方《陶斋藏石记》、刘承干《希古楼金石萃编》、罗振玉《蒿里遗珍》及黄濬《衡斋金石识小录》等。


 
展览 学习 拍卖 圈子